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

達達開學了!

<請點選相片以開啟連結>


達達開學了!
一開始還蠻擔心他會不適應學校生活,
但看了這些天老師在連絡簿上的留言,
才發覺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...
取而代之的是,擔心達達不知該如何與人群相處...

凱旋說,達達上學,好像我們也跟著在上學,
除了每天要絞盡腦汁思考著該如何回覆聯絡簿之外,
還要擔心達達在學校是否又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...
原來當家長也是這麼不容易啊!

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

11 種細節 帶出快樂的孩子 --轉貼自全通世界資訊網

11 種細節 帶出快樂的孩子

研究發現,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,包括
較有自信、樂觀、有自制力。
我們整合專家意見,提供 11 個訣竅,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!

1.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,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:
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.阿姆斯壯指出,
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,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。
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、課程。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,隨性玩耍的時間。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,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、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,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。也許, 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,拋開你的行程表,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。

2. 教導他關懷別人: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,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。要發展這種感覺,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,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,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。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。 專家指出,即使在很小的年齡,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獲得快樂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。

3. 鼓勵他多運動: 陪你的孩子玩球、騎腳踏車、游泳 …… ,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,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。 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,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,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,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。

4. 笑口常開: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、一起編些好笑的歌,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,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。 光是大笑,就是很好的運動。

5. 有創意的讚美: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,不要只是說:「很好。」 讚美要具體一些,說出細節,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,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,例如,「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,真的很有禮貌。」 不過,讚美時也要注意,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。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,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,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。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,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,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。

6.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: 健康的飲食,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,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。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,儘量遵循健康原則,例如:低脂、低糖、新鮮、均衡的飲食。

7.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: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「莫札特效應」,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、美術、舞蹈等活動,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。 專家發現,當孩子隨音樂舞動、或是拿著畫筆塗鴉,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、表達情感的方法。 孩子喜歡畫畫、跳舞或彈奏音樂,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。

8. 常常擁抱:輕輕一個擁抱,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,是無聲的「我愛你」。 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,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、較活潑,情緒也較穩定。對於大人而言,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,撫平不安的情緒。

9. 用心聆聽: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。 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?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,當孩子對你說話時,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,專心聽他講話。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,不要中途打斷、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,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。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,是最佳的傾聽時刻。

10. 放棄完美主義: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,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,例如,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,乾脆自己再擦一遍;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。 事事要求完美,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。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,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,不妨先想想看:「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?」「想像 10 年之後,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?」如果答案是No ,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。

11. 教導他解決問題: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,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。 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,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。

其實上述的特質我們都應該擁有 ,以身作則 ,才能教給孩子 ,不是嗎?

~~小鳥飛來台灣了~~


趁著達達開學之前,我們一家子抽空又去了澎湖一趟,
儘管這次運氣不佳,天天下著雨,可是我們此行還是有不少收穫!
其中戰利品之一就是嘉萍姐這隻來自夢想國度的小鳥...
"夢想租界"裡有好多好多不錯的作品!
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澎湖,不妨抽個空過去參觀一下,
相信在那裡,您會有不少的收穫!

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

2006秋 達達的環島之旅

此次環島是我生平以來第一次真正的環島(旅程共計1,100.km),

雖然路途遙遠,不過還好是分成六天實施,所以體力上尚可負荷,

更何況身邊有溫柔美麗的老婆大人及可愛帥氣的寶貝兒子陪伴,

所以只要看到他們,再多疲憊都能一掃而空,便不會覺得路途遙遠.

其實行前蠻擔心達達會不適應長途跋涉,因而暈車哭鬧,一掃玩興,

不過還好達達倒是蠻識相的,秉持著上車睡覺,下車玩耍的精神,

讓整個旅程都能快快樂樂,平平順順的進行,進而留下美好的回憶!



以下為這次環島之精采剪影,請點擊圖片以開啟連結觀賞.
背景音樂:"天堂來的孩子" 原聲專輯 之 "沿海地帶" Piano版

媽媽,我們班上來了一個過動兒......作者:張靜惠

媽媽,我們班上來了一個過動兒
過動兒像活蹦亂跳的小老虎,精力十足卻容易分心、衝動,當學校裡有這種同學,你與孩子該怎麼辦?

「媽,我們班上那個過動兒好討厭!」陳太太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不只一次這樣抱怨。
上課時動來動去、打斷老師說話、一直跟同學講話、下課三不五時和同學發生衝突,吵架,甚至打架都發生過,而且力氣好大,兩、三個老師和愛心媽媽都抓不動他。
陳太太聽兒子這樣描述,不禁擔心孩子很難好好上課,她也很火大,過動兒這樣的「麻煩製造者」為什麼要跟一般學生一起上課?這不是影響其他學生受教的權益?她決定聯合其他家長,一起向級任老師反應。
這樣的故事在台灣很多學校每天上演著,可能你孩子的同學當中就有過動兒。你們該如何面對?
過動兒不是故意搗蛋、惹人嫌。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」(簡稱過動症或ADHD)是一種先天因素造成的腦神經生理疾病,典型症狀是過動、衝動及不專心。一般人可以坐下來好好地做一件事,過動兒不是不想,是實在沒辦法。
「就像相機不能聚焦,他們很容易被別的事吸引,這是一種隱性障礙,」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,孩子的外表看起來很正常,智力也沒有問題,別人通常只覺得「這個小孩太調皮、沒規矩」、「父母管教不夠」,看不出真正的問題,讓過動兒和父母都承受許多誤解與責難。


一般家長篇 幫助過動兒就是幫助自己
「我常常會上課不專心而且走來走去,我有時候不想跟人講話或看人不順眼,有時候莫名其妙就去罵人或打人,我常常後悔自己的不乖,有時候會覺得死了算了……」去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為過動兒辦的「元氣小子模範生大賞」,一位參賽的小朋友寫下心聲。
這些症狀常常影響過動兒的學業表現和人際關係,讓他們看起來像個小霸王,其實人緣並不好,常常落單,台北市三玉國小老師陳培芝說。
「過動兒和他們的父母都很辛苦,也很努力,需要大家的理解和接納,」臧汝芬說,孩子班上有過動兒,對孩子和家長都是培養同理心、同情心的機會,不妨想想:「如果我家孩子是過動兒,我怎麼應付這麼多的狀況?我希望孩子被同學排斥嗎?希望別的家長叫孩子轉學嗎?」
她提醒家長,孩子有一天會離開學校,社會上本來就有形形色色的人,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,「鼓勵孩子接納、幫助不同的人,父母何樂不為?」
陳培芝老師說,如果有家長反應過動兒影響上課秩序,甚至希望他轉學,她會盡量和家長溝通,告訴他們過動兒並非一無是處,減少他們的排斥感,讓家長理解,鼓勵孩子幫助過動兒適應學校生活,就等於幫助全班和自家小孩。
過動兒也容易因為與同學吵架、打架,而被同學和家長告狀。一位台北市的特教老師說,孩子間發生衝突,通常不會只是一個人的錯,「可能另一個人也做了什麼動作,才會引起衝突,」老師會站在比較中立的立場,找到衝突的原因,希望雙方都檢討改進。

老師篇 用技巧全班不再雞飛狗跳
班上有過動兒,級任老師需要更多特殊教育知識與技巧,幫助他適應校園生活,讓全班相處融洽。
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的經驗發現,老師對過動症的認知有些兩極化:有些老師認為它是生理疾病,不是教育問題,再怎麼教、怎麼管也不會好;也有老師認為它是父母過於溺愛造成的,主張嚴格管教。
「要幫助過動兒,學校、家庭、醫療三者缺一不可,」吳佑佑指出,國外的研究發現,老師是最早發現學生的過動症狀並建議就醫的人(46.4%),比家長還高(30.2%),因此老師需要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與訓練,尤其要把握國小一到三年級的黃金治療期。
台北市博嘉國小老師潘淑姿說,過動兒能不能融入班級,跟老師經營班級的方式和風格關係很大。如果老師自己就排斥特殊孩童,小朋友很容易模仿老師的行為;如果老師了解過動兒的行為、接納他、用各種方法幫助他,那麼要同學接受過動兒就容易得多。
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建議老師學習、善用各種行為引導的技巧,「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沒有狀況,但應該不至於常常雞飛狗跳。」例如:
◆ 過動兒常常在老師上課時插嘴、搶話,老師可以上課前就跟他「約法三章」,並寫在卡片上提醒他:「老師說話時,請你不要講話,但是,老師每隔10分鐘一定會讓你發表意見或回答問題,所以你要仔細聽課並抄筆記。」
◆老師可以教他們一些社交技巧,例如:你跟同學說話時,可以問三個問題,比如「你昨晚看什麼節目」、「放假要去哪裡玩」等等,也可以告訴他一個主題(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),讓他去跟同學討論,或者請一些同學跟他玩、說話,無形中讓他學習一般人的互動模式,減少衝突。
「過動兒需要非常明確的行為指引,來幫助他養成規律的習慣,」臧汝芬補充,如果老師只是說一句「你下課不要給我亂」,其實過動兒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,老師可以清楚地告訴他:下課先去上廁所,然後幫老師擦黑板、發簿子,再回到座位折紙飛機。
過動兒也想當好孩子
台北市三玉國小老師陳培芝教書已23年,她也認為對過動兒不能光罵,要告訴他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,並且提醒他行為的後果。
例如孩子打人、罵人,告訴他「如果有人打你、罵你,你會喜歡這個人嗎?你現在這樣對別人,他們也很不舒服,而且可能會不太喜歡你。如果你不罵人、打人,大家都會跟你做朋友。」
也可用規範與獎勵並進的方式與過動兒相處,而且方式因人而異,「不是每個方法都對每個孩子有用,也不一定一種方式就夠用,」陳培芝說。
例如,要過動兒上課保持安靜,有些人用口頭提醒就夠了,有些要用手勢加強,有些人她會用「紅綠燈卡片」貼在黑板上,綠燈表示表現很好,紅色表示需要更努力。「老師要觀察哪種方式最有效,隨時調整,」她說。
如果孩子表現得好,陳培芝也不吝於獎勵,她會看孩子的個別需要給予口頭讚美、在聯絡簿上畫幾個蘋果、準備小禮物,或減免一些作業。
過動的孩子可能因為學業、人際關係的挫折而產生負面情緒(如發脾氣、沮喪、憂鬱),陳培芝就請這個小朋友坐在她旁邊,看著窗外,讓心情平靜下來,過一會兒再和顏悅色地跟他說話、問他發生什麼事、教他處理情緒。
「接納他的情緒,引導他用比較適當的方式處理情緒,比一味制止、否定他有效,」陳培芝說,老師能夠了解孩子,運用適合的方法,讓孩子保有自尊,慢慢地他們就會努力改進。「過動兒也願意做好孩子。」
接納別人的不同
班上有不一樣的孩子,老師不需要故意隱諱不說,但也不要貼上「他有病,他不乖」的標籤。
臧汝芬建議可以這樣說:「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,有人頭髮是金色、有人是黑色,有人身體裡的細胞長得快,有人長得慢,我們一起來幫忙長得慢的小朋友。」
現在各小學每年都有「特教宣導」,幫助小朋友認識特殊狀況的同學,例如過動症、自閉症、妥瑞氏症等等,特教老師也會視個別情況入班宣導。
「宣導的目的是提醒孩子『每個人都不一樣』。你自己有沒有這些症狀?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同學,你可以怎麼幫助他?」陳培芝說,有些孩子會承認「我就是這個樣子耶,」這樣同學反而比較能夠了解、接納他。


過動兒家長篇 父母先成長孩子才有機會成長
家長在幫助過動兒的過程中,扮演關鍵角色。
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,其實過動症狀在孩子幼兒時就已經展現,例如躁動、多話、丟三落四、沒耐心、情緒反應極為強烈(什麼事不合意就大哭大鬧、滿地打滾、打人咬人等),「就看父母是不是細心觀察到這些症狀,或者願不願意承認。」
很多父母不願帶孩子去看精神科,更不願被貼上「有病」的標籤。
臧汝芬說,其實孩子在6歲前,醫生不會診斷他是不是過動症,也不會用藥,這個階段強調父母在家中給予行為引導,改善他們的小毛病。
例如有過動傾向的小朋友在人多的場合更容易分心、躁動,父母可以準備一個大袋子,裡面裝食物、飲料、玩具、書,每次到人多的地方就打開袋子,讓他做自己的事,幫助他篩選外界刺激、培養專心的習慣。
他們也常把玩具搞得滿地,父母可以把玩具鎖進三個箱子,告訴他:一次開一個箱子,玩10分鐘,然後在紀錄表上打勾,玩完收好,再開第二個箱子。三個箱子的玩具都玩過了,你就來找媽媽。
「讓他們在有組織、規律的環境下成長,養成習慣,以後就不至於亂得離譜,」臧汝芬說。
不過,她遇過不少家長都相信自己的小孩「大智若愚」、「長大就會好」,於是完全不管孩子的行為,直到入學後每天出狀況,甚至變成「麻煩製造者」,家長才發覺事態嚴重。
她強調,「父母需要非常多的學習,」包括吸收幼教知識,以及用正確的方法引導、改進孩子的行為。
孩子愈小,行為愈容易改變;如果等長大了才要改壞習慣,家長和孩子都要花更多精神,而且親子很容易發生衝突,對家庭氣氛、孩子的心理發展都不好。
爸媽需要高能量
「父母要先成長,孩子才有機會成長,」身為過動兒的媽媽,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理事長林玲華語重心長地說。
她舉例,過動兒缺乏耐心、容易發脾氣,「父母要先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、穩定情緒,否則一定親子一起抓狂,對孩子沒有幫助。」
過動兒的父母也需要更多「能量」,幫助孩子融入校園生活,例如參加家長會、擔任校園義工等等,找機會與老師、其他家長溝通孩子的情形。
組織小團體也是一個方法。林玲華曾問兒子跟哪些同學比較熟,她跟他們的家長聯絡,請小朋友來家裡玩,雙方父母也藉此認識,「幫助孩子學習跟人相處,也讓別人有機會認識他。」
臧汝芬建議過動兒家長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絡、配合,一起討論有用的行為引導技巧,改善孩子的情形。
例如父母可以把孩子的問題行為、情緒表達、習慣等列出來,請老師觀察出現頻率,再與孩子約定做行為改變,寫在卡片上,請老師觀察孩子是否進步並記錄,如果有進步,請老師鼓勵他。
不過,林玲華卻發現有些家長容易跟老師「槓上」,處於敵對狀態:老師認為父母管教有問題、父母認為老師不了解孩子。
她的經驗是,家長要多體諒老師的辛勞,也要做好心理建設:不管老師怎麼說孩子,我相信我和孩子都很努力了。「家長、老師都站在為孩子好的立場,才能溝通,」她說。

學習接納是永遠的功課
「真正的接納不是改變對方,而是改變自己,」這是林玲華跟兒子相處學到的功課。
她發現有些過動兒的父母因為太擔心孩子而有憂鬱傾向。她的建議是:當父母跟孩子都已經非常努力,但有時孩子的進步仍然有限,「就順其自然吧,孩子有他們的人生,父母只能包容、接納。」
她也學著看到孩子的優點,幽默看待孩子的行為。兒子上小學時,有一天上課時聽到一位同學說口渴,他一個箭步衝出教室幫同學倒了一杯水。「這樣的確是不守秩序,不過也看得出他很熱心、直率,」她笑著說。
還有一次,她兒子硬是把漂亮的窗簾剪了兩個洞,說是玩捉迷藏時可以看到外面的人,她看了沒發脾氣,只說:「唉呀,窗簾上怎麼有兩個洞?媽媽覺得沒有洞的窗簾比較好看。如果你一定要剪,下次請你自己存錢買窗簾好嗎?」用平和的態度糾正孩子的行為,化解親子衝突。
林玲華說,過動兒可能常常做出不合父母、社會期待的事,所以,「學習接納、培養耐心與愛心,都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。」


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

快樂回家吧!.....作者:曾寶璐




在英國,去年已有300萬英國人選擇「往低處走」,整個歐洲也有1200萬人趨向過簡單生活,較1997年時成長30%。在台灣,則有43%的都市人,希望放下目前的工作搬到鄉下生活,選擇低薪而簡單的生活,已經成趨勢。

「人生的遺憾不在於過去,而是很想做的事,到死都沒有去做。」


廣告文案創意人楊梨鶴遷居田園已經六年,提早十年去圓這個夢想,是因為她罹患了癌症。楊梨鶴曾經走過一段標準台北人的工作狂生活,她可以趕稿寫作,七天七夜不睡;為了多賺錢,客戶來者不拒,寫到手抽筋而莫名其妙大哭。生病讓她解開了人生密碼:為什麼一定要十年後!


都市人總是被「人往高處爬」這句古老的訓辭,鞭策著向前。但是,「賺多少錢才夠去得一個癌症?」三十四歲的農夫賴青松說,把一個健康的人生好好活過,不要等到生病、意外,才大徹大悟。賴青松是一位「碩士農夫」,原本有機會繼續在日本攻讀博士,但他放棄了。去年四月,在正值壯年時期,到宜蘭鄉下插秧,選擇過「不會賺到錢,但會得到快樂」的生活。


一撮黑髮束在腦後,五十九年次的賴青松穿著一件領口已經鬆開成荷葉邊的T恤,腳上的黑污似乎怎麼樣都搓洗不掉。建中、成大畢業,還擁有日本環境法碩士學歷,賴青松卻是一位全年照顧農地的「田間管理員」。他每月領固定薪水三萬,帶著一家四口落腳在一間廢棄工廠後面的小鐵皮屋。屋前的空地是客廳也是飯桌,一次颱風就能把杯碗吹上天;後院就像一般農家,養雞、種菜。他的外表很鄉土,言談間卻很不農夫。


回溯賴青松的歷程,從鄉下到都市,又從都市回到鄉下,這麼多年來,他一直在探索生命的著力點。


國一時,因為父親生意失敗跑路,賴青松被當佃農的祖父帶回鄉下撫養。寄人籬下的這一年,他親身體驗:吃一口飯就得做一分工的農村法則。每天跟著務農,賴青松看到祖父那種雙腳踩在土地上的無畏和無懼,才知道,人和土地是站在一起的,如何對待、它就如何回報。「我知道自己是什麼種,一直在找尋適合的環境,」不能被種在漂亮的花盆中,野地裡賴青松才能成長。


但長大後,他還是不能免俗的要在都市闖蕩。在台北,賴青松曾經在主婦聯盟「綠主張共同購買中心」當到副總經理,有時一週工作七天、還副總兼司機,但是年輕自負的性格,使得他在組織內感覺壓迫,終究離開。之後,他從事日文翻譯,但是他挑作品、不喜歡大量翻譯,在你爭我奪的都市現實,不爭就沒機會。賴青松清楚知道這不是他長久想做的工作。


回歸鄉村的念頭越來越強烈,有一年的時間,賴青松過得很不快樂,「怎麼才能找到對的路?」賴青松直覺自己快要崩潰,必須徹底放空去想清楚,於是他離開職場,到日本念碩士。


念完書後,他再度排徊於十字路口:繼續讀博士?或者回台灣?如果回台灣,能做什麼?他想回鄉下的念頭還是濃厚。後來,一位農友何金富想出「榖東俱樂部」的點子,給了賴青松圓夢的勇氣。由榖東們以一台斤六十五元、一年至少預購三十台斤的方式,共同成為委託種植事業的合夥人。簡單來說,榖東出錢、他出力,固定薪水讓他實現當農夫的夢想而不會餓死。賴青松擁有五十三歲的何金富所沒有的年輕體力,何金富則有賴青松缺乏的耕作經驗,他們幾乎是一拍即合。賴青松在宜蘭冬山鄉一片山腳下的田裡,終於找到生活和工作結合的生存方式。


問賴青松,成天在雜草和爛泥之間,會快樂嗎?他的回答是:「過去我羨慕別人的快樂,後來才發現,原來快樂並不是因為做的事情,而是因為做的是『喜歡』的事情。」他描述回到鄉下的日子,田裡頭的事情,就像在玩game,但是沒有破關手冊,「颱風來襲,彷彿子彈打中我的心臟,」賴青松形容,豐收時就和破關的快感一樣爽。這位碩士農夫樂在其中。


賴青松或楊梨鶴的故事,並非特例。台灣前幾年回鄉開民宿成為風潮,到今年一月為止已經有一千七百七十五家民宿,他們選擇在林間布置夢想之屋,取代高壓無奈的都市生活。


迴游潮流
越來越多人選擇過低薪簡單的生活


許多國家也都有人正在找回生活的真正價值。在英國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提早選擇當個「迴游者」(downshifter:原意是換低速檔,引申為尋找較輕鬆而低薪生活的人)。他們不汲汲營營於往高處爬,而選擇往低處走。根據《基督教科學箴言報》報導,更多的城市居民搬到鄉間去住,更多高薪的專業人員另外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工作。「往低處走」的潮流正在英國蔓延,甚至,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兩位助理也加入這個行列,其中包括他的新聞秘書。


英國人是歐洲的工作狂,根據一則歐盟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,英國人每星期平均上班四十四個小時,比德國人、法國人、甚至是美國人都長。而且英國也是歐盟國家當中,唯一不願把每週合法工時限制在四十八個小時以內的國家。在這種情況下,導致越來越多英國人選擇退出這種勞碌奔波、高薪水的工作,寧可去過報酬低一點、但簡單一點的生活。


根據英國一家企業及產品資訊研究公司Datamonitor調查,到去年為止,已經有三百萬英國人選擇當個「迴游者」,其中包括尋找較輕鬆而低薪的生活,甚至舉家遷居農村等。他們期望從過分忙碌中解脫出來,提高生活品質,享受「普通人應該擁有,而自己已經失去的樂趣」。Datamonitor的調查也顯示,往低處走的傾向不僅僅是英國人,而已經在整個歐洲蔓延。目前,全歐洲共有一千兩百萬人趨向過簡單生活,較一九九七年時成長三○%。


不只在歐洲,過去十年,澳洲的三十歲到五十E歲的成年人當中,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已經改變生活。他們有的搬往鄉村、有的依舊留在都市,共同的是,他們不再為工作付出一切,或者從事兼職工作、或者成為自由工作者。他們獲得什麼?那是一種巨大而無形的回饋——高度的個人滿足。澳洲研究中心(The Australia Institute)主任克里夫·漢米爾頓(Clive Hamilton)針對「迴游者」進行研究,他歸納人們成為「迴游者」的原因,有的是想過不太物質主義的生活,有的則是想過接近大自然的田園生活。當將近四分之一的澳洲人如此,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也有相同比例的人這樣做的時候,克里夫·漢米爾頓認為這將代表一種巨大的變革。


在台灣,都市人想掙脫的渴望也顯而易見。根據《花草遊戲》雜誌和農委會農業資產交易網在去年八月份,針對北中南三大都會區民眾的電話調查,在一千零七十三份有效問卷中,有四三%的都市人夢想住在鄉下,同時希望放下目前的工作搬到鄉下生活。若以年齡族群來看,意願最高的是三十五到三十九歲這群人。


返鄉風潮從鄉下土地熱賣可以得到證明,例如宜蘭,去年年中,宜蘭縣政府在兩個月內就賣出總價二十億元以上的土地。今年一批礁溪溫泉地拍賣,不但最高價以底價近三倍落槌,甚至還有人包了兩輛遊覽車到台北參與競標。


心境轉折
要賺「血汗錢」得先跨越心理障礙


但年輕人返鄉,最大的反壓就是家人。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份好工作、好薪水,可以買房子、汽車,這樣就是幸福。而黃仁棟的選擇令母親難以接受:一個碩士兒子,為什麼不繼續留在人人稱羨的花旗銀行,是都市待不下去嗎?為何要舉家搬回鄉下,跑去賣菜!


黃仁棟確實在都市待不下去了。


擁有國外MBA學歷的他,七年前是花旗銀行私人銀行部門的一員,他到現在還記得,當年他打算從消費金融部轉戰私人銀行部時,面試他進花旗的主管——現任美國運通台灣總經理江丕文說了一句話:「你要去幫有錢人牽狗啊!」帶著雄心壯志上戰場,黃仁棟才發現,幫有錢人牽狗不算什麼,若是做牛做馬就搞定一切,日子也不會太難過。但是客戶的錢放在他手上,他開始了半夜經常嚇出一身冷汗的日子,「數字大得太恐怖,」他發現自己的心臟不夠強,玩不起這麼大的金錢遊戲。有了小孩之後,一股衝動讓他決定搬回鄉下老家。


沒有規畫,黃仁棟並不確定自己回鄉能做什麼。看當時景氣不錯,以三年一千五百萬元,標下一棟新竹科學園區附近改建的大樓,樓上出租,一樓乾脆自己做生意。翻閱國外資料的過程中發現,歐美有機食品市場近七年來每年都有兩位數成長,黃仁棟決定做有機超市。


可是他沒有任何專業背景,什麼是「有機」都不清楚,於是一個人從宜蘭到屏東、西部到東部,拜訪超過一百個有機農場。在台東,跟著種玉米的原住民觀察蟲子吃雄蕊;在明德水庫上游,沿路觀察生態。從一個不知農村樣貌的都市人,深入了解有機作物生產過程。另一方面,他也到美國、日本去上自然農耕、有機食品等課程,甚至拜訪國外有機農場,再把技術帶回來和台灣農友交流。有機超市「柑仔店」正式開業才是真正考驗,開業後至少兩年,黃仁棟每天都得推一大車蔬菜回家。因為有機蔬菜售價高、民眾接受度不大,為了讓客人了解有機蔬菜的內涵,黃仁棟自己站上第一線賣菜。他不是害羞的人,過去對客戶做簡報也能振振有詞,但是賣菜,這是很高的心理障礙。明明應該是調度千萬資金、賺取大筆佣金的人,現在卻為了三十五元一把的蔬菜,向婆婆媽媽解說得滿頭大汗。


目前「柑仔店」已經擴展出五家分店,一年營業額一億二千萬元,打拚七年,去年才終於大致打平。曾經有過的優渥生活,難道不懷念嗎?黃仁棟說,很難想像回去過以前的日子,現在雖然沒錢出國度假、也沒錢買房子,但是每天騎著腳踏車迎向晨曦,看著屋外一大片油綠綠的稻葉隨風搖擺,輕鬆的心情無以言喻。「壓力還是很大,但至少每夜都能睡得安穩。」他說,這就是最難得的幸福。


每個人在不同階段,心理狀態不同,需求不一樣,對幸福的定義也會改變。一九五四年,身為人本心理學中流砥柱的馬斯洛(Maslow)出版了影響深遠的鉅著《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》(中譯名:動機與人格),由下而上,把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金字塔五階式人格理論:從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被歸屬、接納的需求,到自尊心需求,以及第五階段的自我實現需求。


貧窮時候,期待的是有一口飯吃的幸福。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後,工作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,兩者就常會在許多生命的個體中,產生對話:到底是為工作而生活?還是,為生活而工作?於是,人類潛藏的鄉村性也冒出頭。


價值重建
山頂並非每個人最後必達之處


於是,越來越多鄉村性(rurality)較強的人選擇回鄉。謝雨生解釋,就像是一顆種子,在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,有機會接受到鄉村的環境價值,包括人際互動、文化、價值觀等,都會內化成為個人特質。事實上,謝雨生說,鄉村性和都市性在人的身上是並存的,只是互有強弱。鄉村性較強的人,可能比較不耐都市的高壓和煩躁,自然比較傾慕鄉村的種種。何立德也算是鄉村性較強的人。三年前,他辭掉台北的工作,回到臨近基隆的深澳漁村,租下一間破房子,改裝成旅遊服務中心,開始小本創業夢。但擺脫西裝、領帶後,何立德才發現當初想像的快樂漁村氣氛,事實上根本不存在,但他還是選擇所愛,希望盡己之力改造漁村。在長達五個月不出海的日子,他接下政府單位的計畫,跑遍全省各地,甚至綠島、蘭嶼的漁村,去教當地人如何做旅遊包裝、社區營造。回到鄉下後,他重拾工作的熱情。


雖然自己也才剛剛開始,但何立德相信,每個漁村都能包裝出當地特色:「全省有八百多個漁村,只要每個地方都有一個阿德,這個漁村就有希望。」何立德說,許多人身上都有回鄉的因子,用心的地方就是你的故鄉。


女兒已經上大學,超過五十歲的廖鴻基算是鄉村性很強的資深返鄉人,他在三十四歲時找到他的原鄉——海洋。他放棄縣議員助理的工作,放逐自己到海上當個「海腳」(船上最低層的徒弟)。花了好幾個月才克服一上船就暈吐,也學會在海上如何食衣住行。靜靜望著遠方,大海令他沉靜,廖鴻基厭倦的人際糾紛、家庭衝突,在海上統統沒有。


廖鴻基只有高中畢業,也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,放逐了五年,他知道自己已經回不了陸地,大海開放了全身的觸角,他沒受過文學訓練卻開始寫文章,最後還集結成書。但他也同時注意到海洋病了,開始投入鯨豚調查,更在一九九八年成立黑潮基金會,召集一群年輕人共同投入海洋生態保育。對廖鴻基來說,海洋提供了心靈養分,「用世俗的財富來看我是不合格的,但我的心靈和大海一樣豐美。」


開著一輛三手的紅色小貨車,賴青松光著腳丫踩油門,他說:「我的青春敢拿來花用!」這位碩士農夫不只是勞力付出,也用他的筆親手繪寫,每個月一張簡單的刊物,讓吃米的「榖東俱樂部」榖東們都能了解土地上發生的種種。賴青松似乎找到自己生命的著力點:「當農夫我只是三等,我做的是人和土地間的翻譯!」傳統的價值觀告訴人們,想出人頭地必須奮力往山頭爬,然而,難道山頂是唯一目標嗎?如果拐個彎,山澗裡、樹林間,不也都可以安身立命,找出一條歸返心靈原鄉的路。
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897 期作者:曾寶璐


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

給鯨魚夥伴的一封信

<請點選相片以開啟相片夾連結>


Dear Maco,佩倫,寶月,美琪,阿有,碧華,人文,小毛,小鳳,阿奎,
以及其他族繁不及備載之所有鯨魚夥伴大家好!!
希望大家都有趁著此次颱風來臨好好的休息幾天,
也希望此次颱風沒給鯨魚帶來太多的影響(不要又淹水囉~~~~)...

此行雖然天公不作美,一連下了五天的雨(應該用倒水來形容),
不過ㄚ,你們也知道,不管情勢多惡劣,我們一家子還是能自得其樂啦~
而且這一次我們的收穫也不少, 除了每天都吃的飽飽,睡的飽飽之外,
就是見到了幾位未曾碰面的鯨魚夥伴!
人文--是第一個在機場迎接我也是最後一個送我上機的鯨魚夥伴,
我還記得他那驚訝的表情---怎麼有人的行李上貼了兩隻大大的鯨魚??
小毛--連凱旋都說他有藝術家的氣息,不愧是搞創作的.
小鳳--真是人如其聲,給人家感覺就是那麼溫柔,小毛一定很幸福!!
阿奎--透過他那充滿力量的雙手,就知道他對澎湖充滿了熱情與活力!!
還有小楊,姿妃(希望沒打錯字),烏龜(好像是)這幾位年輕的生力軍,
相信鯨魚有你們的加入,在未來更能發光發熱!!

此行還有兩個地方讓我留下深刻的記憶,"石韞文石館"以及"夢想租界".

參觀了年足精心規劃的文石展覽館,才知道原來澎湖的文石如此美麗,
進一步與他相談之後,更讓我們了解到文石的由來與種類,
也正因為他的執著與用心,盡全力想保留澎湖的傳統文化,
才讓我們這些城市鄉巴佬能有幸一睹文石的美.
我希望,澎湖能有更多像年足,阿有,Maco這樣的年輕人,
這樣的話,澎湖的美以及文化,才能永遠保存下去...

一進到中和大哥的"夢想租界",內心突然覺得溫暖了起來...
與他相談,發覺他腦袋裡有好多好多的東西,
看他如此認真的生活,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該加加油了...
看著他們一家人共同努力,共同創作,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
我想,幸福與快樂不正是如此嘛...
對了,麻煩代我向中和大嫂說一聲,她的作品我會好好收藏,
看到它,就會讓我想起有一家人幸福地在他們的"夢想租界"裡生活...

Maco,佩倫...我知道你們擔心這次下雨會讓我們玩的不開心,
請放心,那是不可能的~~~~ccc
至於Menson和Eva,那你更不用擔心,
因為這樣剛好給他們下次來澎湖的藉口,
這五天裡,我一直不段重複跟他們洗腦,
說著澎湖有多好玩,有多少的美景,要不是下雨,保證玩到不想回家,
搞的他們牙癢癢的...cc所以,你放心啦!
他們不會不盡興,更何況有我這個兼職導遊兼司機全程陪伴,
要是他們還不滿意,那可就別怪我心狠手辣...

記得有一天下午在鯨魚,窗外下著滂沱大雨,
達達看著幼幼台,我在床上發著呆,凱旋看著書,
我跟凱旋說:媽媽,對不起!讓你們陪我來澎湖淋雨...
凱旋說:沒關係啦!只要和你們在一起,怎麼樣都開心ㄚ!
昨晚在MSN巧遇"行腳民宿"的小天,和她聊起幸福與快樂,
我想,一家子能平安在一起就是幸福與快樂了吧!

此行總算有一晚能和我們的大忙人Maco好好聊聊,
雖然大家都忙碌了一天,也感到些許疲憊,
不過,咱們可是不會放過這小小的空檔,把握時間好好的聊一聊,
要不是我的寶貝達達哭鬧因而中斷我們的"交際應酬",
搞不好,我們可能會一直瞎扯下去,欲罷不能...cc

很高興大家都喜歡我們所帶去的小禮物,看到大家開心,我就滿足了!
希望這些小東西能帶給大家更多活力!更多希望!進而讓鯨魚能更加茁壯!
鯨魚所帶給我的,遠遠超過我所帶給大家的,
況且,我們一家子早就將鯨魚當作是自己在澎湖的另一個家,
你們就像是我們的家人, 對自己的家人好是天經地義的嘛!!
你們還不是一樣把我們當作是自己家人一樣的照顧!
所以請Maco,佩倫兩位不要將此事放在心上!

不知道怎麼搞的,去澎湖也不是第一次了,竟然還會依依不捨,
那一天在機場,佩倫要是再晚個幾分鐘走,我可能就要哭囉...
在飛機上,凱旋竟然聯合達達一起來虧我,
硬是要搞到我眼淚在眼眶打轉...
我想,令我如此不捨的, 應該是你們這群為了自己的家鄉,自己的理想,
不斷付出與耕耘的"憨大呆"吧...

加油!我親愛的朋友們!
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再相聚!

P.S Maco欠我的要一次還來!(獨木舟,跳水,小鯨號巡航...etc.)

Digi